中国科学家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******
中新社合肥1月12日电 (记者 吴兰)中国科学家在新型碳基晶体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——构建出新型人工碳晶体,并实现了其克量级制备。1月12日,国际学术期刊《自然》(Nature)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。
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彦武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富勒烯碳60分子晶体进行电荷注入,在常压条件下构建了碳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。
朱彦武介绍:“这里的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,微观上具有多孔特征但完整保留了晶体的宏观周期性,是一类新的人工碳晶体,未来可能在能量存储、离子筛分、负载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。电荷注入技术为构建这类碳基晶体材料提供了一种拼‘乐高’式的制备技术,有望成为在原子级精度上调控晶体结构的新手段。”
碳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元素之一,碳原子之间通过不同排列方式,能够形成多种结构,比如石墨、金刚石和无定型碳,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领域。近年来,富勒烯、纳米碳管、石墨烯和石墨炔等新型碳材料的发现和发展,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。
“如果我们可以在一个晶体结构中引入纳米单元,例如用富勒烯、石墨烯等作为基本结构单元代替普通晶体中的原子,像搭积木一样‘搭建’出新型碳材料,可能会发掘更多新奇性质,发挥更大应用潜力。”朱彦武说。
此前,对于制备这类新型碳材料,研究人员要么是利用高温高压等极限条件,要么是采用紫外光、电子束辐照等微观处理技术,但其产率较低、产物不纯,阻碍了人们对该类材料的性质与应用进行更深入探索。
朱彦武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新型碳材料的规模化制备技术,早在2011年,就找到了一种化学“活化”的方式“激活”石墨烯。此后,团队进一步探索了“活化”方法的普适性。
在此次研究中,朱彦武团队创造性地使用氮化锂对富勒烯碳60分子晶体进行电荷注入,并在温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,最终得到大量的碳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。
朱彦武表示:“接下来,我们将系统地研究长程有序多孔碳基晶体的性质,期望通过精细调节实验参数进一步调控晶体的原子级结构特征,探索更多的性质和应用。”(完)
台军方:空军E-2K预警机机意外 初步研判人为因素******
中新网12月21日电 据台湾“中央社”报道,台空军1架E-2K早期预警机11月发生以机腹着地意外,军方人士21日表示,初步研判为人为因素,疑似飞行员紧张未将起落架放至定位,两名飞行人员停飞接受调查中,台空军为求周延,也邀集美国原厂进一步图像分析。
台空军编号2503的E-2K空中早期预警管制机11月25日执行例行性训练,返场屏东基地落地时以机腹着地。据了解,肇因疑为飞行员紧张,未将起落架放至定位,导致飞机受损。
台军方人士表示,案发后已成立一级飞安事件调查委员会,同时也邀集美国原厂分析图像以求周延,目前两名飞行人员已停飞并接受调查,初步研判以人为因素居多。
台空军司令部回应指出,空军对此飞安事件从未预设立场或排除各种可能,实际肇案原因已由专案小组搜证,并从人因、机械等专业逐项比对分析,以求周延。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